霞客 | 冯恩洪:脱离课堂的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改变,都是在做无用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37efflql&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网《霞客》专访冯恩洪,可点击视频观看哦~
霞客 · 进现场
中国网教育频道
带您走进
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
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
冯恩洪:知名教育学者、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
课堂决定了二十年后
中国的命运
问
中国网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其组成细胞就是课堂。如何理解您所说的“课堂决定了二十年后中国的命运”呢?
答
冯恩洪
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我们今天要撬起来的是教育,而这个支点就是在课堂。
一个学生,六年的小学生活涵盖了7200节课,中学生活包括9600节课。在大学之前的校园生活中,一个学生是通过16800节课来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所以,脱离于课堂的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改变,都是在做无用功。我们需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最后也能享受课堂。
问
中国网
课堂是教育的核心,目前中国的课堂呈现着什么样的状态?
答
冯恩洪
严格来说,新中国成立至今,教育部曾八次下决心要改变课堂。遗憾的是,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当代老师的讲台形象,与五十年代男着中山装、女穿列宁装相比,已经大有改变,但今天的讲台和六十年前的讲台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的社会经历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我们的讲台还是六十年前的讲台。
在农耕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一节课的内容是不同的,上课的方法也应该不同。
上好一节课有三个维度:教材、学情和时代。然而普遍现状是,很多教育工作者脑子里只有教材的目标,没有学情的目标和时代的目标。
老师离会上课真的只差
最后一公里了吗?
问
中国网
古人云:“教有长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您认为当代教师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答
冯恩洪
严格来讲,中国教师为走上讲台所做的准备是不足的。从师范大学毕业到走向讲台的1700万中小学老师,他们可能并不是雄心勃勃、满腹经纶的,而是十五桶吊水,七上八下。
所以,中国青年教师走向工作岗位时存在 “老带新”这种普遍现象。为什么要“老带新”呢?接受了师范教育,老师离会上课真的就只差最后一公里了吗?我说最后一公里是客气,差的何止一公里。所以,师范大学不能只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不会上课的师范生。
冯恩洪接受中国网《霞客》专访
除了教师的准备不足,还有一个误区是“教无定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应该“教有长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如果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掐头去尾,只强调“教无定法”,真理也变成了谬误。
当一个老师走上讲台,在实现从自然人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先走进“教有长法”,再淡出“教有长法”。这样一个老师就不再只是一个教书匠,而能成为教育家了。
问
中国网
上好一节课,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如何出发,走好这一公里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帮助老师上好一节课呢?
答
冯恩洪
帮助老师上好一堂课,需要想通大道理,做好小事情。“想通大道理”指的是一节课应该怎么上是约定俗成的,由教学内容和学情决定。我曾旁听一节初一语文课——《外国寓言二则》。
从上课铃响到下课,我旁边坐的两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没有抬头看过老师一眼。这个老师颜值不低,为什么在讲台上抓不住学生呢?下课后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愿听课?”男孩很调皮地问我说:“老师,我跟您说真话,我安全吗?”我说:“你放心,你告诉爷爷的话,我保证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于是这个孩子告诉我,三年前,他爸爸将外国寓言全集作为十岁生日礼物送给了他,他用七天时间就把全集都看完了。三年以后,老师还在给他讲全集当中的二则,还用得着听讲吗?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说明了老师不能胸中有书、目中无人。要引导学生到哪里,得先明白学生已经在哪里了。然而,这是一个普遍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新加坡把“学会合作”定为立国之本,而在中国各地,这一点却是教学之疏。学会合作,到底是雕虫小技,还是立国之本呢?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得到统一,就可以诱发合作的需要、组织合作的进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
毫无疑问,新加坡的发展要学会合作,中国的强国建设也需要学会合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37oc04a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冯恩洪谈中国课堂改革现状
问
中国网
目前中国的课堂也在推行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您是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课堂改革呢?
答
冯恩洪
中国的课堂改革步履维艰。在我看来,不是老师不想改,没有一个老师是不想把课上好的;也不是中央文件不对,中央决策改革,教育部下发红头文件。
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一意见作为红头文件,从中央下发到省里再到地级市,红头文件到了地级市,领导加了批语再转发到县级市政府。
中国网教育频道《霞客》节目主持人王晓霞
那么从区县政府到老师的最后的这一公里是如何进行的呢?教育有四个手段:熏陶、课程、训练和评价。如果文件精神下达了,老师不知道如何熏陶、如何组织课程、如何训练以及如何评价,那这样的改革还是游离在课堂之外。
这样的情况也不能责怪老师,因为政府官员是在文件里工作,老师则是在具象里生活。如何上一节课决定了能否将文件精神变为具象的展示。人发展的第一步是模仿,然后再引领认识、能力和情感的提升。这样,中央文件就能落地了。
有什么样的课堂文化
学生就有什么样的气质
问
中国网
整个教育领域中,部分老师还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您也曾提到教学上的低水平重复是老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
冯恩洪
我在各地培训老师时,常常问老师七天前新闻联播的内容是什么。老师就会反问我,怎么想得出七天前的新闻联播内容,三天前的都回答不上来。接着我继续问台下的老师,“七天前你在看新闻联播时,是播音员在电视台里讲,那么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成了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学生就是看新闻联播的你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想想,你所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中央电视台播报新闻的方法,能感受到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了吗?”
简单重复,用低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教学产出,这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走出职业倦怠不靠天降奇兵,全靠教师自己。
一节课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是教材。在中国,教材的选择权不在老师手里,而在省教育厅;第二是学情。义务教育下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自由。因此,老师能管的就是自己。老师应该研究将教师、教材和学生组合起来的方法,这就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修养以及未来中高考的结果。我们老说城里学生比乡下学生活跃,我也相信这句话。但当我走进农村、走进边疆,指导中国好课堂建设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没有课堂文化的地方,的确存在着城里学生比农村学生知识面广、表达能力强的差异。
举行中国好课堂展示会的地方在中越边境,离越南只有四十公尺。当地教育局局长看了展示后,失声痛哭,他问我:“我们东兴这个地方都是渔民子弟,怎么变得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一样可爱,具备他们才有的素养和气质?”我当时就笑着回答了一句话:“这就是课堂文化的价值,有什么样的文化引领,学生就能有什么样的素养、气质。”
教育是培养人对未来的信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37os9av7&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冯恩洪谈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
问
中国网
教育界一直提倡“适合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您也提出要创造“适合的教育”,如何理解“适合的教育”?
答
冯恩洪
同一年出生的北京学生穿同一号的上衣和同一个尺码的鞋子是不合适的;但是,所有的学生高考都要考到150分是适合的。
第一,内容适合。人的发展是在最近的发展区里实现的,因此要找到合适的标高在哪里。逻辑智慧是强势智慧,数学要引领他上150分的高地。如果逻辑智慧不是强势智慧,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抓到的目标才是适合的目标。
第二,方法合适。中国的课堂,老师从上课讲到下课,是一种被动课堂;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围绕知识积累发展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这样的课堂就是能动课堂。在中国,一个学生从一个学校毕业走进另外一个学校,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总分。
但是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并不是由总分决定。幸福人生离不开三种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有效表达的能力,能够同时发展这三种能力的课堂才是功德无量的。
第三,评价合适。十年前,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我发现一个问题,一个高三学生告诉我,从高一开始他从来没及格过一次,并不是哪一门学科,而是所有的学科。教育评价有两个功能:区分功能和激励功能,同时体现这两点的才叫科学评价。
中国网《霞客》微访谈现场
让一个学生两年多在学校里没及格过一次,这不仅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教育是在培养人对未来的信心,因此评价不能只用绝对评价,而应该用发展性评价。
通过观察一个学生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对离开原点的距离进行评价,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
问
中国网
柏林墙推倒后,法官对士兵说,你有抬高枪口一厘米的权力。当代教育界仍有很多镣铐的束缚,老师该如何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呢?
答
冯恩洪
在中国,老师不能选择教材和学生,能做改变的只能是教学设计,老师把教材,学生和老师科学组合起来的方法,就能成为教学艺术。然而,老师在这件事上是掉以轻心的。
一节课不是想怎么上就怎么上的,而是需要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瞄准目标。这个目标是释放学生的潜能,提高教育质量。
只要教师能把这个枪口瞄准到教学设计上,聚焦教学设计、投身课堂革命,老师不但能够拥有讲台,还能享受讲台,老师的生命也将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end
中国网
如何上好一节课?冯恩洪老师不仅从技术层面的三个维度告诉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更从道德层面告诉了教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的教育。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要回到原点,走好出发的一公里,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未来和希望。
文字编辑 | 王晓霞
视频制作 | 王谦
摄影摄像 | 刘昌
排版编辑 | 吕梦桐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小编推荐
霞客 | 华西实验学校吴洁:碎片化教育让孩子不懂感恩,是我们太功利了?
霞客 | 熊丙奇揭秘浙江新高考改革对全国高考改革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必看!(内附视频哦~)